由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北大经济研究所联合举办的“2015两会后经济形势和政策分析会”3月24日在北京举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中心理事蔡洪滨教授结合宏观经济数据指出,中国经济已经到了通货紧缩的边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速放缓,生产者价格指数出现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疲软,出口、进口下滑,需求严重不足。但也不必对中国经济过度悲观,因为中国政府用来调控的政策工具和手段要远远超出一般市场国家,而过去几年经济下行的重要原因是宏观调控政策有一些延缓的反应,现在认识已经统一了。
需求不足
蔡洪滨说,CPI一直处于低水平,PPI在不断下降。自2012年起,CPI已经连续33个月低于2.5%,今年前两个月,CPI同比增长仅为0.8%和1.1%;PPI已经连续36个月为负值,今年前两个月,PPI同比增长为-4.3%和-4.8%。假设2012年2月的PPI为100,则目前的指数为91.8,价格水平下降近10%。
“这反映了工业品的需求非常不足,价格持续低迷,市场非常不振。”蔡洪滨说。
所谓通货紧缩的边缘,直接原因是总需求严重不足。具体来说,投资增长率过去几年来不断下降,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7%,低于计划的17%。今年前两个月,全社会投资同比累计增长率仅为14.7%,民间投资增长率仅为13.9%。
在进出口方面,同比增长率也在下降,尤其是进口。蔡洪滨说,2月份的出口有反弹,跟季节性因素有关。
过去几年来的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不断积累,使得今年更困难。今年前两个月的财政数据显示,财政收入同比增加3.2%,增速创23年最低水平。
中国经济问题多调控工具也多
经济增速下滑,在国际上,总是为“中国经济崩溃论”的发酵提供土壤。蔡洪滨反驳道,经济形势尽管严峻,但是还没有到崩盘的阶段。经济的低迷跟政策的延缓反应有关,政策效果没有那么及时,力度还不是那么大。
那么中国经济的韧性表现在哪里呢?蔡洪滨说,中国经济问题虽然多,但是中国的政策工具也很多。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的工具要比一般市场国家拥有的工具多。除了货币、财政政策外,还有中国政府对银行的控制,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垂直领导等。“对经济的掌控力大很多。”
对于转型期间的调控手段多,蔡洪滨认为,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实现宏观平衡的能力比较强。但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很多调控手段是非常规手段,比如产业政策。房地产政策就是典型。
“在好的时候,为刺激经济增长,不顾一切发展它,指导所有银行拼命给它贷款,出现一些问题,有的甚至是局部的问题,因为房地产市场区域性很强,但一调控就一刀切,于是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出现了。”蔡洪滨说,如果让产业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对经济长期伤害是非常大的。这次的宏观调控,希望逐渐避免过度依靠产业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
另外,也要避免用调控来代替改革。蔡洪滨说,在现有的宏观调控过程中,宏观调控不是为了短缺目标,而是为了营造中国经济未来长期增长的良好宏观环境。在稳定增长的过程中,我们的政策设计应该和长远改革目标更好地相匹配。
本文摘自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