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首页   >  观点

观点

做有世界水平的中国学问

发布时间:2015-12-02

11月22日,“中国经济的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厉以宁教授从教60周年庆祝活动与北大召开。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NCFR理事兼学术指导委员会主席蔡洪滨出席并参加会议高峰论坛。 

蔡洪滨认为,中国经济学目前存在两个误区。一是简单的照搬西方的分析方法,回归、理论模型等。二是忽略一些最基本的规律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去创造一套新的完整体系。这样的误区可能耽误中国经济学下一步的创新,甚至可能对经济改革产生误导。

想要避免这两种误区,中国经济学理论下一步的创新应争取做有世界水平的中国学问。中国学问来自中国的实际,研究中国重大问题,最后服务于中国,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世界水平要有世界前沿的方法,要掌握世界经济学大的框架,借鉴有益的东西,同时有宽阔的视野,把中国问题研究清楚, 帮助国际学术界和国际社会更好的认识中国。更重要的是中国发展的共性经验,能够为国际社会所用。

  以下为论坛文字实录: 

  蔡洪滨:我坐在这儿是无法感恩的心情,我1988年从武汉大学数学系,考研究生,考到厉老师的门下,第一门,第一堂经济学的入门课就是跟厉老师学的。我十年之前,从国外回来,真正对中国经济学的研究也是跟着厉老师去湖南,去毕节,去中国不同的地方调研,一步一步的来了解,来掌握,来学习。在今天,刚刚厉老师讲中国双创转型之下,对发展经济学带来什么,我作为学生,在下面还是吸收他思想的这种养分。所以我的心情代表很多厉老师的学生现在一个无比感恩的心情。

  第二、今天这个活动不同的意义在于光华,光华今年是30年,我们今年举行了隆重的院庆,如果把厉老师60年的从教生涯,分成前30年,后30 年,后30年跟光华完全结合在一起。我们总结了光华过去的历程,有很多方面,就不细说了。但是,有一个词,有一个我们总结的口号,我们同事提出来的,我非常喜欢,叫“因思想,而光华”。那么,“因思想,而光华”,这个思想是光华过去30年的核心,是光华未来30年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那么,这个思想最好的现,我觉得就是厉老师的学术科学精神,这种严谨的求学态度,这种不断的学习的追求。我相信这是过去光华30年最宝贵的思想精神财富,也是未来光华发展最 大的动力。所以,今天这个日子,对于光华来讲极其重要。 

  说到我们组织这个活动,简单的做一个解释。厉老师刚刚可能没有听见,张来武放了两炮,我稍微做一个解释,他说李其只有重视官,不重视身份,首先他对李其老师不太了解,李其对部长也好,包括对他所有的学生都是非常尊重,所以北大确实以李其老师为代表的北大人,其实是一视同仁,并不觉得,你是一个部长,就高人一等。第二、他说我是光华的老师,你们只叫我部长,所以他没有分清楚学校跟政府的区别,他是光华的老师,但是是一个请假的老师,他长期请假,确实符合程序,给我打个电话说,我现在想回到学院了,我说可以,他以为在政府,一个院长说可以就可以了。学校不是政府院长说可以,没用,我们还要经过严格的程序和教授委员会,所以目前你还不能算是消假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把你列为光华正式老师的原因。 

  我们今天的论坛,作为一个组织者,挺尴尬,一方面我们组织的很成功,今天大家的发言都非常精彩,非常热烈,另外,确实我们也严重超时。但是,刚才轻的这些人里头,确实不是因为他们是统计局长,各种各样的部长,我们第一都是校友,第二、我们更重视我们看中,他们学术的角度和学术的观点,我们更看重他们专业领域有什么思想来分享。所以我们也花了很多精力准备今天的活动,也特别感谢今天所有的嘉宾一起参加,共同庆祝、研讨。 

  第三跟我们这节相关的非常简单的谈一点看法,经济学理论和创新。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从过去30几年看,跟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好是相连,应该是有一 个引进国际经济学前沿理论的一个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80年代我们引进市场机制,引进价格,引进企业改革理论,然后开始制度理论,产权理论,引进消化吸收,这跟中国过去改革开放企业发展应该说做的非常成功,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绩。那么,在每一个阶段,80年代、90年代,到现在厉老师在中国所有经济学家里头,我可以说没有一个人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推动有比厉老师做过更大的贡献,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在这里庆祝这个活动,我觉得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但是,中国经济学未来的发展,除了引进、消化、吸收,还有刚才创新、再创新、再超越,我觉得这是我们面临的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你说创新,模仿,再一步一步来,经济学也一样,但是真正要超越,做出自己的模式来,这是我们经济学者在这个阶段面临的挑战。 

  现在在我看来有两个误区,一个误区是什么?简单的说,简单的照搬,照搬西方的东西,照搬西方的分析方法,照搬西方的回归、理论模型,诸如此类等等,前面的嘉宾说了很多,我就不再多说,数据来源也好,制度环境也好,发展阶段也好,等等诸如此类的假设条件,可能都有所不同。现在也有一种看法说逐渐的否定,甚至全盘否定现代经济学对发展的意义。我有一次参加基金委的评审,评一些重大课题,基本上这些东西对中国都不适用,我要制造一套理论,这套理论,未来中国50年的东西我都给写清楚了。这种所谓的全盘考虑,中国的特殊性,整个经济学的发展,是不是跟国家经济学不需要接轨,不需要再进一步的交流和互动,我觉得这样一种思想,也是一个极大的误区。首先否定了我们过去30几年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就是大胆的引入,市场经济,价格机制,一系列经济和发展经济学已有的规律和知识。 

  第二、我们可能容易犯这种非常浮躁的错误。也就是说,如果你忽略一些最基本的规律,最基本的已有的知识体系,那么,有一些人甚至一知半解就开始独创一套完整的体系,我觉得这样的一种误区,一方面可能耽误中国经济学下一步的创新,甚至有可能对经济改革产生误导。所以,全盘的否定,我觉得可能是非常的危险。 

  如果想避免这两种误区,中国经济学理论下一步的创新,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争取做有世界水平的中国学问。中国学问就是来自中国,中国的实际,然后研究中国重大问题,最后服务于中国,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什么叫世界水平?也就是你要有世界前沿的方法,而不是排斥前沿的方法,你要掌握世界经济学大的框架,借鉴它有益的东西,同时有很宽阔的视野,同时把中国问题研究清楚,可以帮助国际学术界和国际社会更好的认识中国。更重要的是说,我们中国发展的共性经验,能够为国际社会所用。这里头我觉得最好的例子还是厉老师。我有一个非常强烈的建议,在我们的会议资料里头,把厉老师专门为这个会议 写的文章,刚才讲的非常生动,都是以故事串起来的,实际上这个文章总结了14条中国双重改革,双重转型对发展经济学的作用。中国双重转型是中国的特点,基于中国,为中国服务。但是,为发展经济学提供了什么?这是一个普遍性、共性的经验。所以这是一个我觉得世界水平的中国学问。

  我讲一点,大家去体会,厉老师提到社会垂直流动对过去的重要性和现在发展的意义,国际上一直有研究,但是实际上没有太大突破。咱们知道的最多的可能是芝加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一辈子研究人力资本和社会流动,去年去世了。社会流动最近在国际上开始非常非常重视,主要的几个最重要,过去几年最受影响的著作,研究成果,都是关于社会流动的。那么,中国这个问题有它的特殊性,厉老师提出他的问题的所在,解决的方法,中国未来如果经济学理论在这方面能有更好的研究,那么一定能够一方面对中国经济的改革发展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对世界在经济学的支持有自己的贡献。所以,这个文章,厉老师这个文章本身,我觉得是一个典范,世界水平的中国学问。 

  他的一本书,我一直非常非常推崇,《经济资本主义的起源》,国内、国外众多的史料的掌握和结合,非常严谨的分析,然后非常开阔的视野,提出人类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一些规律,我觉得这是制度经济学一个传世之作,我强烈建议大家一定要好好读一下,而且不仅是研究历史的书,对中国过去的发展和现在的发展,总结出的一些思想非常非常的深刻。比如说为什么封建主义在欧洲变成刚性制度,最后完全消失,变成资本主义,欧洲的资本主义为什么没有垮掉,怎么通过弹性机制保持了它的活力,中国的封建主义为什么长期因为它的弹性反而延续了很长时间,中国的资本主义为什么没有成长起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一个制度普遍的情况下,机制、弹性的一个解决方案。中国的改革开放,其实就是制度越来越有弹性,越来越有活力,人们越来越有激励,各个企业、居民、政府有他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本书是一个传世之作,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个世界水平的中国学问的一个非常著名的代表。 

  所以,我觉得在我们中国经济学理论的这种再创新和超越方面,在做世界水平的中国学问方面,我们今天这位主角,85岁的青年厉以宁老师,仍然是我 们所有年轻学者,所有中国经济学者的榜样。今天这个活动的意义在我看来,也就是激励我们所有这些人,对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和中国未来经济改革的发展,是我们这代人的努力,谢谢大家!也非常感谢厉老师,何老师,祝福你们,谢谢!

  本文摘自“中国经济的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