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首页   >  观点

观点

金融创新,短期内要放平心态!

发布时间:2018-06-27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金李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大背景下,金融创新要取得突破还需要时机。

金融科技还可以做更多的事。但是,短期内应放平心态,不宜期望值过高。


来源:《人民政协报》

记者:崔吕萍


最近,中国银行业刮起一阵“金融科技”风,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在强调自身将创建“金融科技”相关部门,甚至是金融科技子公司,而就在一些人思考这样的“大举挺进”能为中国银行业带来哪些变化时,另一个棘手的问题也被提了出来——中国金融业整体的发展思路不是一味追求规模和排名,而更应补齐短板。

“中国的金融总体说来是相对滞后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美国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相比,也存在差距,如果这块短板补不上,未来将限制我国经济本身的发展。同时,如果今后贸易摩擦扩大到全面经济摩擦的程度、事态继续扩大,在金融方面我们当前存在的一些缺陷,可能会被对手攻击。”隔着12小时时差,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正在波士顿参加行业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金李这样表示。

在他看来,中国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市场,并且在IT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很多尖端的技术上,一点都不比国际领先的水平差,因此在这样一个金融科技化背景下,未来在金融行业不仅有追赶先进国家的机会,而且还有实现弯道超车的大概率,但这些成绩实现的前提,是政策制定部门要对金融领域的开放,以及加大改革力度。

“个人感觉,现在主要的问题是,一直以来,我们的监管是以金融稳定作为优先考虑的要素。也有人认为,如果完全靠市场去主动地引领金融发展,而不是靠行政手段去比较稳定地推进,市场有可能会出大问题。而且金融方面如果一旦出了大问题,加之目前国内各种调控的能力有限,就可能会引起系统性风险。因此我个人认为,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这样一个宏观大背景下,金融创新要取得突破还需要时机。或者说,如果想做,不是在技术层面去解决什么具体的问题,而是决策层对此要有明确的政策取向,才会扭转当前一种普遍的担心出事儿、出问题、甚至只求稳不发展的心态。”金李这样说。

金李同时表示,对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而言,未来机会很大,作为学者,他几乎也在各种场合不遗余力地去呼吁金融业改革创新:“这方面金融科技还可以做更多的事。但是客观来说,短期内还应放平心态,不宜期望值过高。”


金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兼任北京大学国家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金李教授也是全球公司治理联盟的董事和科学委员会成员。曾在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从教10余年,亦是英国政府“杰出人才”殊荣的获得者。他的研究专长在于新兴市场金融领域,讲授企业财务、公司治理、资本市场及相关课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