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您如何评价这一指导意见的作用以及政策该如何落到实处?
刘力教授:金融支持制造业是非常正确的,也是金融应该做的。但金融业在支持制造业的同时还应该关注防止负面效应。具体到是否给某一个企业金融支持,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让每一个金融机构依据市场规律和金融逻辑进行决策。如果每个个体的金融机构能够在这方面做好了,就可以起到既支持了应该支持的制造业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又可以避免一些不具备获得金融资源的制造业企业打着这个旗号就可以拿到钱的现象。应关注金融机构做出金融支持制造业决策的市场化程度和其决策是否符合市场规律和金融逻辑这两方面。金融机构绝不能因为要响应支持制造业的号召就放松进行金融投资的合理的决策标准向不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这同样是金融资源的错误配置。
贾春新教授:政府的政策肯定是对的,但是实际执行的效果则难以确定。近年来,中国的金融规模增长很快,形式也越来越多样。但是,金融似乎“越大越不懂事”,“脱实向虚”的倾向很强烈。制造业属于实体。我们希望金融能引导资源配置,促进实体发展;也希望实体经济能提供合理布局,让金融来跟进。所以,金融和实体都应该对对方起到正向作用。但现实是,实体的结构不合理,急需产业升级,而金融则空转套利,甚至妨碍实体发展,金融和实体等于是负向加负向。现在我们鼓励通过各种金融形式支持制造业发展,这样的政策必须要与其它政策配套。一是要与严监管政策配套。鼓励是开正门,严监管是关旁门。旁门关不严,开正门没用。二是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好。如果还是延续粗放增长模式,金融怎么跟?“花径不曾缘客扫”,你不打扫,就不能埋怨客不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