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更多关注谈判“口水战”中所谓的“对错”、威胁的气势,忽略了谈判关注利益的本质。作为世界头号强国以及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最重要的建立者,美国经常批评其他国家不够尊重现存秩序。诚然,参与谈判的各方都有得到公平待遇的资格,都应公平对待其他各方。研究表明,公平是所有社会、所有人的共同追求,做事不公平会令所有利益相关方反感。
在过去大半年中,美方多次指责中国各种不公平的贸易、经济政策,说美国企业是这些政策的受害者。然而,几乎所有的指责实际上都是“双刃剑”。比如,美国指责中国政府给企业提供了大量补贴。然而,美国也给自己的企业提供了大量补贴。不久前,通用汽车在美国关闭工厂时,特朗普威胁如果通用汽车再这样不配合的话,就要取消对其的补贴。再如,中美贸易争端中,种植大豆的农民利益受损,特朗普立即给豆农发放补贴。所有这些日常的新闻都表明:美国政府也给自己的很多企业、农民提供补贴。实际上,很多努力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政府都在用政府补贴的方式来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补贴问题只存在金额多少、行业选择等方面的差别,不存在所谓“对错”的差别。只不过这样的问题经常被美国提出来,而中方并未把这个问题作为谈判的筹码,所以造成一种印象,在新闻里流传的总是美方对中方的指责,貌似中方做了什么不合理的事情。
更本质的,在谈判中“利益”才是双方讨论的根本,在双边利益面前,所有关于公平与否的讨论都是次要的。换句话说,如果中国做了那么多不正当的事情(如给企业发放补贴),为什么美国还要跟中国做生意呢?因为双方经济“脱钩”的结局(谈判研究中称之为“最佳备选方案”)对美国人来说更差,这个“最佳”的备选方案仍旧不如谈成、不如现在这样紧密地做生意的选项更好。更简单地说,实现双方彼此的利益,是谈判中“最应该”的追求,满足彼此利益需要是最根本的正义。
美方另外一个谈判策略,也让很多中国人产生了悲观情绪,这就是美方经常用威胁的手段。比如,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库德洛在G20前夕说他对贸易战停火的前景表示怀疑;美方很多高级官员多次威胁如果谈不成就要让中美经济“脱钩”。相比之下,中方的言论一直非常克制。从日常新闻来看,对比美方的咄咄逼人,中方的言论看起来似乎不够“狠”。中方的多数言论都在隐晦地传达双方实际上互有所求、甚至美方主动的信息,比如,最新的消息里面,“(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说,12月1日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同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共进晚餐并举行会晤。”这里,“应邀”就说清了是美方主动提出见面讨论的,不过这样隐晦的措辞并不能引起广泛关注。一些民众“叫好”的中方说法,如“中美经贸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在这个问题上,中方不欠谁,不求谁,更不怕谁。”这样的声音次数非常少,而且发声的官员级别也没有美方那么高。然而,G20峰会上,双方元首的决定已经表明,美方这种威胁的手段无非是一种表面的谈判策略而已,可以吓到很多人,不过并未吓到中方的核心谈判者。实际上,众多谈判领域的研究已经表明,威胁其实并不利于谈判协议的达成,更不利于达成双赢的谈判结果。中方的克制充分体现了以利益作为谈判先导的最核心的思路,这种思路有利于达成双赢的谈判协议。
总之,中美双方互有所求,经济互补性非常强,在表面的冲突之下,双边关系本质上是互利共赢的。美国中期选举已经结束,特朗普不必再为本土的政治利益需要而去过分地操纵贸易议题,未来双方的工作团队一定能够创造出双方都获益、都可以宣称“获得胜利”的谈判协议。哪怕双方真的在经济上“脱钩”,那么在体会一下切实的痛苦以后,也仍旧要回到谈判桌上来;那时的协议可能对中方更有利,毕竟从双方经济发展趋势看,时间站在中方这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