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新闻

新闻

中国达成首批CDS交易

发布时间:2016-11-02

       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 CDS)在中国获得监管绿灯一个多月后,终于低调地呱呱落地。

  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周二下午公告,10月31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浙商银行、上海银行、中债信用增进等10家机构开展了15笔信用违约互换交易,名义本金总计3亿元。交易期限一年至两年不等。

  彭博之前率先援引知情人士报道,中国银行间市场周一达成了首批CDS合约交易。一位知情人士称,上海银行与交通银行达成的CDS交易标的含有中国石化发行的短期融资券;另据一位知情人士表示,中国银行和兴业银行达成的CDS交易标的涉及中国联通的债券。上述人士均不愿具名,因信息未公开。

  中国境内债市今年至少已有20只债券违约,达去年三倍。市场迫切需要信用风险对冲工具,9月中国央行在此背景下首次批准了CDS业务指引。对于这种曾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引发巨大风险的金融衍生品,首批参与交易9家境内银行和中债信用增进,在标的选择和信息披露方面,均表现出谨慎、低调的倾向。

  “中国的CDS交易才刚起步,在初期标的选择为超AAA的品种也是必然的,”西部证券固定收益部董事总经理李宁在电话采访中表示,因为提供信用保险的供给侧或意愿一般,CDS市场未来可能较难看到信用风险较高、评级较低的风险标的资产大量出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谨慎起步

  除了交易商协会就上述交易总体情况的公告,10家参与机构目前均未披露包括交易对手、成交金额、期限、定价等在内的交易细节。交易商协会公告称,15笔CDS交易的参考实体涉及石油天然气、电力、水务、煤炭、电信、食品、航空等行业。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相关人士表示不予置评。上海银行公关部门人士和兴业银行媒体部门人士未立即置评。彭博两次致电中国银行媒体部门,均未获接听。交通银行未立即回复彭博寻求置评的电子邮件。

  澳新银行驻上海的市场经济学家DavidQu周二在电话中表示,目前看到的CDS发行机构主要是大机构,这个范围未来难以放宽,因为市场更相信大机构的信用,而且这也是定价要考虑的问题。“市场刚开始无论是发行人和投资人都会很谨慎。”

  卖方缺乏

  兴业证券固定收益资深分析师黄伟平接受彭博电话采访时表示,CDS的卖家是谁是很重要的问题。买入CDS相当于看跌期权,但卖出CDS则需要特别斟酌。CDS买方机构对冲信用风险的需求很高,而可提供CDS的卖方机构比较缺乏。在国外,保险公司是最大卖家,国内市场的CDS卖家有待成熟。

  交易商协会公告称,经协会金融衍生品专业委员会审议通过,14家机构本周备案成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核心交易商。目前披露的首批开展交易的10家机构中,并未出现保险公司。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美国保险巨头AIG曾因CDS风险敞口过大发生巨亏,不得不接受政府注资。

  “真正需要对冲信用风险的是低等级的、有违约预期的债券,”黄伟平进一步表示,国内债市当前低等级债券流动性比较差,成交甚廖且估值反映不灵敏,国内信用定价机制也较为薄弱,“如果CDS没有价格领先发现的功能,短期内对对冲低等级债券风险起的作用不大。”

       中国债券评级公司的报告称,因为违约风险的不断增长,对CDS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中国的东北特钢集团上个月因连续九次违约,未能偿还数十亿元的债务而宣告破产。


(来源:彭博环球财经)


分享到: